胡偉良的房市觀察
Hu Observe
「自主都更」可行嗎?專家胡偉良4層面探討:理想很美好,風險卻很現實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 近年來,隨著都市老屋比例不斷攀升、地震頻仍與居住安全問題加劇,「都市更新」已被視為改善台灣居住品質與城市安全的必經之路。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提出,政府正研議將「自主都更」作為新的推動模式,希望讓地主能「少花錢、不讓利、不必分容積」,自行整合、自主改建,改善居住環境。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地主最大化、建商最小化」的理想模式,但若深入檢視制度運作與市場現

台灣房市正面臨系統性崩壞危機!胡偉良分析6大關鍵原因,難怪多數人都買不起房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近2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從交易量暴跌、預售轉讓潮、建商讓利開賣,到民眾信心大幅下滑,房市「崩壞」的警訊已無可迴避。 這場結構性危機,不僅是景氣循環的自然修正,更深層反映出台灣長期政策錯置、資金扭曲與供需失衡的系統性問題。 一、政策滯後與治理迷思:「亡羊補牢」式調控的代價 台灣房市的政策失靈,根源在於政府一貫的「事後補救」思維。

台灣房市崩盤後還有出路嗎?專家胡偉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近2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從交易量暴跌、預售轉讓潮、建商讓利開賣,到民眾信心大幅下滑,房市「崩壞」的警訊已無可迴避。 這場結構性危機,不僅是景氣循環的自然修正,更深層反映出台灣長期政策錯置、資金扭曲與供需失衡的系統性問題。 一、政策滯後與治理迷思:「亡羊補牢」式調控的代價 台灣房市的政策失靈,根源在於政府一貫的「事後補救」思維。

台灣住宅核心困境不在「房屋數量」!胡偉良:在於「這2件事」嚴重失衡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 台灣的住宅問題,常被簡化為「房價過高」與「供給不足」的二元對立。然而,若深入探究家戶結構、建築品質與居住機能,便會發現核心困境不在於房屋「數量」,而在於「品質」與「分配」的嚴重失衡。 台灣正面臨一個看似矛盾的局面:既有大量空閒住宅,卻也存在難以滿足的居住需求。 邁向真正的宜居,是一條需要從政策、市場與社會觀念共同轉型的漫長之路。 一、 數量與家

台灣房價長年高漲,何時才能恢復合理水準?胡偉良提4解方,否則無法實現居住正義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台灣高房價問題困擾世代,年輕人望屋興嘆已成社會常態。究竟台灣房價是否過高?何時才能回歸合理水平?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攸關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的重大課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營建成本、都市更新、所得比與社會住宅等多面向同時著手,是一條需要政府、業界與社會共同努力的漫長道路。 一、營建成本結構的革命:從轉嫁到創新的典範轉移 目前台灣建築開發商的經

「這數字」為何決定台灣民眾幸福感?胡偉良:經濟成長與民生嚴重脫鉤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 中央銀行公布的2024年經濟數據,描繪了一幅清晰的台灣經濟圖像:成長動力高度集中在以台積電為首的科技製造業。其中,營建工程業對GDP成長的貢獻僅0.07個百分點,不動產業0.06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僅占總成長率的0.13%,遠低於製造業的2.68%。這組冰冷的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矛盾:一個對宏觀經濟成長「貢獻有限」的產業,為何卻與民眾的「生活幸福

政府猛暴打房,為何台灣房價仍高掛不下?胡偉良點4大關鍵條件,房價才能回到合理水準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近年來,台灣房價高企的現象成為全民矚目的焦點。從央行接連祭出限貸措施,到政府強力加稅、提高囤房稅、加強預售屋管制,所謂的「猛暴打房」政策幾乎一波接著一波。然而,房價卻仍然屹立不搖,甚至在某些區域仍呈現緩步上升的態勢,讓許多民眾感嘆:「為什麼打了這麼多年,房價還是降不下來?」這個矛盾現象,值得深入剖析。 一、為何「打房」未能壓低房價? 首先,必須

胡偉良/央行打房下台灣房地產 已成一場經濟數據與社會幸福的拉鋸戰?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富房網 近年來,台灣央行為抑制房價泡沫化,實施了一系列打房措施,包括限制貸款成數、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等。這些政策表面上看似改變了民眾的購屋觀念,從過去的「有土斯有財」轉向更理性的資產配置,但更深層的影響是將房地產從「神壇」上拉下,使其逐漸回歸基本面。 然而,這一過程也引發了對經濟穩定與社會幸福的雙重憂慮,尤其是當台灣的房地產與營建業合計占GDP近10%的

政府都更改建是降低房價最務實的解決方案!胡偉良曝8大關鍵優勢:房價才會回歸合理範圍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近年來,台灣房市高漲不下,房價動輒數百萬元起跳,讓多數家庭感到沉重。政府長期以來傾向以「打房」政策回應,但結果卻是天怨人怒,既傷害了民眾購屋信心,也使得產業鏈陷入緊縮,對經濟發展並無助益。事實上,唯有藉由擴大內需、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才能真正從供給面入手,平抑房價並改善居住品質。以下將從多個面向來說明,為何都更改建是降低房價最務實、最具前瞻性的

台灣房市因「打房」跌落神壇?胡偉良:房地產影響經濟遠超過GDP貢獻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雜誌 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在政府「打房」政策下,逐漸失去了過往的神壇地位。央行與行政機關強調房市投機過熱、資金過度集中於不動產,恐影響金融穩定與世代公平,因此一再祭出限貸、選擇性信用管制與集中度管制等措施。這些措施的確在表面上扭轉了民眾的購屋觀念,使得許多家庭從「買房必然致富」的心態,轉向更為保守,甚至選擇租屋。但問題在於,當政策過於嚴苛,對整體經濟

台灣房地產崩壞已難避免?胡偉良:5大因素看未來房市「唯一解方」
前瞻改革與供給政策是台灣房地產唯一出路。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遠見雜誌 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走向日益嚴峻,許多人開始擔憂「房地產崩壞」是否會在未來幾年發生。所謂「崩壞」並非單純的價格下跌,而是指市場結構性的失衡導致交易量急凍、資金斷鏈、建商爆雷,以及整體經濟出現連鎖性衝擊。要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危機難以避免,必須回到政府政策的怠後、結構性的矛盾,以及外在經濟環境的多重夾擊。

看不見的「定時炸彈」?胡偉良解析:當金融控管遇上台灣老屋危機
政策目標與城市安全需求的對立,正在製造看不見的都市定時炸彈。 文/品嘉建設集團 創辦人:胡偉良 / 文章來源:遠見雜誌 胡偉良:金融穩定與居住安全本不該是對立命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胡偉良:金融穩定與居住安全本不該是對立命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人屋雙老」現象正成為台灣都市的集體困境:一邊是央行持續緊盯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強調37.1%「仍偏高」的風險;另一邊是

政府宣布加速都更、蓋社宅,台灣房價有機會下跌嗎?胡偉良預測降價時間點,年輕人也能入手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全球經濟風雲詭譎、國際局勢變化不定的背景下,台灣房市也正處於一個轉折點。近期,\\行政院宣布將啟動了擴大內需方案,將「加速危老都更與婚育社宅推動」列為刺激經濟的重要引擎,目的在於穩定市場、活絡投資,並改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然而,這項政策也讓部分民眾與政府高層擔心:如果資金與需求短期內大量湧入,房價會不會再度上揚,讓央行過去兩年費盡

「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胡偉良:攜手共創「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在全球經濟波動與產業轉型的背景下,行政院近期宣布將啟動新一輪擴大內需計劃,將「加速危老都更與社會住宅推動」列為重要政策引擎之一。計劃的核心目標,是透過釋放公共與民間投資需求,帶動營建、製造、服務等相關產業鏈的活絡,同時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這不僅是經濟刺激方案的一環,更

「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表面平靜的台灣房地產市場,正滑向一場靜默的風暴中心。/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表面平靜的台灣房地產市場,正滑向一場靜默的風暴中心。2025年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創下近10年新低,雙北、新竹、高雄等主要市場交易量較去年同期萎縮逾25%。與此同時,新屋與舊屋待售存量卻分別激增18.7%與25.4%,供需失衡的剪刀差不斷擴大。當政策制定者仍滿足於房

台灣房市陷泡沫危機!交易量腰斬、建商違約爛尾,胡偉良給4大解法:否則恐釀經濟風暴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在各種經濟風暴之中,房地產危機無疑是最具破壞性、最深遠、最難以收拾的一種。(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各種經濟風暴之中,房地產危機無疑是最具破壞性、最深遠、最難以收拾的一種。它不僅牽動著金融體系的穩定,更直接衝擊人民的資產、企業的信用、銀行的存亡與政府的財政基礎。 回顧歷史,不論是19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或是近年來的中國恒大與碧桂園風暴,無一不是因

政府連續多年打房,首購族依然買不起?胡偉良:房市產生顯著變化,問題是……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央行的政策動機是否合理?政策效果是否達標? 僅靠信用管制打房可能加劇市場扭曲,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 僅靠信用管制打房可能加劇市場扭曲,長期需搭配供給面改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政府多年來一連串的打房之下,房市確實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央行希望達到房市軟著陸,但其成效與合理性如何?打房政策有什麼潛在問題與爭議?胡偉良從總體經濟、金融市

讓民眾買得起房不是靠打房!胡偉良:「這關鍵問題」才是房價高漲主因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供給長期不足是當前房價走高的主因。 結構問題不解決,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惡性循環 結構問題不解決,形成「愈打愈缺、愈缺愈貴」惡性循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當前台灣房價居高不下,政府持續以「打炒房」為名祭出各種限制政策,從限貸、限購、限售,到強化囤房稅與建商信貸控管,似乎希望透過行政力道「壓低房價」,讓民眾能買得起房。然而,

台灣打房愈打愈漲?專家胡偉良為當前房價過高獻良策:4大分析、3大解方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打房政策無法解決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 胡偉良:打房政策無法解決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 胡偉良:打房政策無法解決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房市問題的本質是「供給短缺下的成本推動型通膨」,品嘉建設胡偉良主張的「擴大供給」路線是唯一解方。若未來3年能使「住宅使照量提升至每年15萬戶以上」+營建成本年增率壓至<3%」

央行「無差別打房」引發台灣「3大房市亂象」?胡偉良:政策應先考慮「這點」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北中南房市:該打的沒打到,不該打的全打倒。 胡偉良觀點:打房政策應考慮區域差異 胡偉良觀點:打房政策應考慮區域差異。/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房市近年在高房價、高利率與政策干預下呈現分化發展。尤其自2024年起,央行陸續實施限貸成數調降、選擇性信用管制、貸款集中度限縮等措施,初衷為壓抑炒作、穩定金融秩序,然而這些「一體適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