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猛暴打房,為何台灣房價仍高掛不下?胡偉良點4大關鍵條件,房價才能回到合理水準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近年來,台灣房價高企的現象成為全民矚目的焦點。從央行接連祭出限貸措施,到政府強力加稅、提高囤房稅、加強預售屋管制,所謂的「猛暴打房」政策幾乎一波接著一波。然而,房價卻仍然屹立不搖,甚至在某些區域仍呈現緩步上升的態勢,讓許多民眾感嘆:「為什麼打了這麼多年,房價還是降不下來?」這個矛盾現象,值得深入剖析。

近年來,台灣房價高企的現象成為全民矚目的焦點。從央行接連祭出限貸措施,到政府強力加稅、提高囤房稅、加強預售屋管制,所謂的「猛暴打房」政策幾乎一波接著一波。然而,房價卻仍然屹立不搖,甚至在某些區域仍呈現緩步上升的態勢,讓許多民眾感嘆:「為什麼打了這麼多年,房價還是降不下來?」這個矛盾現象,值得深入剖析。
一、為何「打房」未能壓低房價?
首先,必須理解台灣房市的結構性矛盾。房價之所以不易鬆動,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 1.土地與營建成本高漲
台灣土地取得成本佔整體房價的比例往往高達4至6成,尤其在台北市核心區域更是如此。再加上原物料價格上升、人力短缺導致工資上揚,使得建商即使不追求高利潤,房價也難以下探。換言之,政府若僅透過限制貸款或增加稅負,並未觸及成本結構,因此房價仍居高不下。
- 2.需求剛性與投資屬性
台灣人口雖然逐漸減少,但城鄉差距、交通便利性與就業機會集中,仍使六都,尤其是台北、新北、桃園與台中等區域有強烈需求。許多高所得族群及資金寬裕的投資者,仍將不動產視為抗通膨工具,導致買盤並未真正冷卻。
- 3.政策偏重金融面,忽視供給面
政府多半從「抑制需求」著手,例如限貸、提高持有稅,但卻缺乏「增加供給」的對策。結果造成市場交易量下降,但存量房屋仍舊有限,民眾無法買到更便宜、更宜居的新屋。換言之,壓抑需求並未改善結構性缺口。
- 4.老屋過多與都市更新不足
台灣目前屋齡超過 30 年的房屋已佔全體的一半以上,其中許多屋齡 40~50 年的建築既不耐震也不舒適,卻因都市更新推動困難、進度緩慢,導致新供給無法有效替代老舊存量。這也意味著,即便交易量下滑,市場仍缺乏足夠的新選擇來壓低房價。
二、台灣房價合理化的四大條件
若要真正讓房價回到「民眾可負擔的範圍」,必須從根本面著手,而非僅止於政策口號。以下四大條件,是房價合理化的核心關鍵。
- 1. 建商從「轉嫁成本」走向「降低成本」
長期以來,建商面對原物料或人力成本上漲,往往選擇「直接反應」在售價上,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如此一來,房價自然一路墊高。若要打破這個循環,建商必須透過工法創新、模組化施工、規模化施工、大量採購等方式來降低營造成本。
當大多數主要開發商都能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取代「單純轉嫁」,市場才能形成真正的價格鬆動。
當大多數主要開發商都能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取代「單純轉嫁」,市場才能形成真正的價格鬆動。
- 2. 都市更新加速,供給量足以抵消老化速度
台灣住宅快速老化是一大結構問題。根據統計,台北市 50 年以上老屋已超過三分之一,若都更進度仍舊緩慢,未來將形成「大量舊屋存量 + 新屋不足」的惡性循環。
唯有都市更新大量推出,讓新供給逐步取代老舊房屋,市場才可能因供需平衡改善而帶動房價回落。換言之,都市更新是穩定房價的最核心政策工具。
唯有都市更新大量推出,讓新供給逐步取代老舊房屋,市場才可能因供需平衡改善而帶動房價回落。換言之,都市更新是穩定房價的最核心政策工具。
- 3. 房價所得比下降至合理區間
目前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在台北市高達 15~20 倍,遠遠超過國際認為合理的 6~8 倍水準。這代表一般家庭必須不吃不喝十多年,才有可能購屋。
若要改善,除了靠市場供給增加與營造成本下降,政府也需透過薪資提升、產業升級,讓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當房價與所得逐漸靠攏,才算是真正「可負擔」。
若要改善,除了靠市場供給增加與營造成本下降,政府也需透過薪資提升、產業升級,讓家庭可支配所得增加。當房價與所得逐漸靠攏,才算是真正「可負擔」。
文章出處|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107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