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台北市30年老公寓佔7成,房價幾乎原地踏步!胡偉良曝3大關鍵原因,難怪年輕人都改買大樓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根據台北市地政局統計,從2012年到2025年這13年間,台北市公寓房價幾乎原地踏步。2012年8月標準住宅平均單價為每坪42.68萬元,到了2025年6月僅微漲至48.50萬元,累計漲幅僅13.6%,甚至低於同期通膨率的15.6%。換言之,公寓在實質購買力上「不漲反跌」。
 
反觀大樓市場,同期標準住宅單價從48.95萬元一路上升至81.09萬元,漲幅高達65.7%;而15坪以下的小宅價格也上漲54.7%,漲勢遠勝於公寓。這樣的對比揭示了市場結構性轉變:老公寓的價值不再穩固,甚至正被新屋與小宅市場邊緣化。
 

一、價格停滯的根本原因

公寓價格長期停滯,背後有三大主因。
 
第一是使用價值衰退
多數公寓屋齡已逾30年,設備老舊、格局落後、隔音差、公共安全不足。沒有電梯、不便代收包裹、缺乏垃圾集中區與管理委員會,讓居住品質明顯落後於大樓。年輕族群與新婚家庭對生活便利性要求提高,自然不再願意選擇公寓,市場需求逐年下滑。
 
第二是更新的不確定性
理論上,公寓具備土地持分高、重建潛力大的優勢,但實際上能成功改建的比例極低。台北市每年核准的都更案件雖逐年增加,但相對於數十萬戶老公寓而言,成功率仍屬鳳毛麟角。從整合、送件、審議到開工動工,少則五年、多則十年,過程中一戶不同意都可能卡關。市場對「可都更」的期待逐漸轉為「不確定能否都更」的保守認知,進而拉低公寓市場評價。
 
第三是區域比較效應
當周邊大樓陸續更新、街廓景觀翻新、公共設施提升,未改建的老公寓就會顯得突兀、老舊、價值感下滑。從房地產評價角度看,這就是典型的「負面外溢效應」:鄰地升級,自己反而貶值。
 

二、公寓的潛在價值:空間與土地

儘管如此,公寓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最大特色是「實坪大、室內使用面積高」。相同總價下,公寓往往能多出約30%的實際使用空間,三房格局可輕易隔出書房或客房,居住空間高於坪效偏低的大樓。
 
此外,公寓的土地持分相對較高,若位於精華地段,一旦遇上都更或危老改建,價值翻倍並非幻想。近年台北市多起成功都更案顯示,地主分回的新屋價值動輒比舊屋高出一倍以上。例如同樣位於松江、民生東路、內湖舊社區的公寓,若進入重建程序,分回後的換算價值往往高出原價1.5至2倍。
 
但這樣的「潛在紅利」終究是少數幸運者才能享有的機會。對多數老公寓而言,若整合困難、產權分散、鄰里意見不一,重建的夢想就成了無期限的等待。
 

三、時間拖得越久,價值流失越快

公寓最大的風險在於「時間的侵蝕」。當屋齡超過50年後,管線老化、結構鏽蝕、漏水、壁癌、耐震力不足等問題將急速惡化。對購屋者而言,這類房屋除了自住價值低、貸款成數低,未來修繕成本也高,投資報酬率相對下降。
 
再者,隨著政府逐步推動建築安全與防災標準,老公寓將面臨更嚴格的耐震與消防規範。若無法達標,不僅影響保險承保、銀行鑑價,更可能在市場交易中遭買方「折價」,加上政府對於不合規部分的持續開罰。
 
台北市的房價結構正在出現分化:新成屋、大樓維持高價盤整,而公寓卻在實質價格上逐年走弱。若以實質購買力衡量,老公寓的價值其實正在緩慢「通膨侵蝕」中流失。
 

四、胡偉良觀點:都更才是唯一出路

從都市發展角度看,公寓不僅是個人居住問題,更是城市安全與機能更新的關鍵。台北市超過7成建築屋齡已逾30年,其中公寓占了相當比例。若這些老屋長期無法更新,不僅影響都市景觀與居住品質,更會拖累整體房市結構。
 
因此,未來的關鍵在於加速都更制度的簡化與整合機制的創新。政府可考慮導入「一站式都更平台」、「容積獎勵合理化」與「金融支援機制」等措施,讓地主與建商能更快整合。
 
對個別屋主而言,也應審慎評估自己公寓的區位條件、鄰里意願與整合難度。若能早一步推動更新,不僅能改善生活環境,更能守住資產價值。反之,一旦拖延過久、錯過更新時機,老公寓恐怕不只是「房價不漲」,而是進入長期貶值的下坡路。
 

後記:

雖然我是建商,但對我而言,房地產不只是生意,而是一種責任。
 
開發一個社區,不只是蓋房子,更是在塑造城市的未來樣貌。
 
因此,我期盼自己不只是評論市場的人,更是推動市場健康發展的一份子。
 
每一次的發聲,都是希望讓政策更務實、讓市場更理性,也讓居住這件事,能更貼近人們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