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政府宣布加速都更、蓋社宅,台灣房價有機會下跌嗎?胡偉良預測降價時間點,年輕人也能入手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全球經濟風雲詭譎、國際局勢變化不定的背景下,台灣房市也正處於一個轉折點。近期,**行政院宣布將啟動了擴大內需方案,將「加速危老都更與婚育社宅推動」列為刺激經濟的重要引擎,目的在於穩定市場、活絡投資,並改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然而,這項政策也讓部分民眾與政府高層擔心:如果資金與需求短期內大量湧入,房價會不會再度上揚,讓央行過去兩年費盡心力壓抑的房價成果化為烏有?
 
品嘉建設認為,這是一個產業必須正視的關鍵時刻。當政府政策在推動市場發展時,建商不能只是被動跟隨,而應主動調整經營策略,確保市場健康穩定。房價要回歸合理區間,不僅需要政策力量,也需要產業自律。而自律的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將部分利潤讓利給消費者,讓更多人「住得起、住得好」。
 

從成本結構著手才能真正降價

房價由多項成本組成,包括土地、建築、資金、行銷與管理等環節。當市場交易量放緩、價格逐漸回歸理性,如果建商仍採取過去高成本、高毛利的模式,不僅競爭力會下降,還可能錯失政策紅利與消費者信任。
 

1.土地成本控制

避免在地價高峰期大量屯地,改採「土地取得即開發」模式,縮短持有期,降低資金占用成本;同時善用政府公辦都更、危老獎勵與都市更新加速審議機制,以較低成本取得開發案源。
 

2.建築成本優化

引進AI+BIM技術,在設計階段就減少錯誤與返工;採用模組化、標準化施工工法,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同時確保品質穩定;並與材料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集中採購取得批量價格優勢。
 

3.資金成本管理

與銀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爭取低利貸款;靈活運用票貼與多元融資工具,減少短期資金壓力。
 

4.行銷與管理成本精簡

整合線上線下銷售,降低重複廣告與人力浪費;利用自有品牌平台整合案源與銷售,減少中介與外包成本。
 

合理房價之後建商的責任更重要

在央行的信用管制與市場自然調節下未來1至2年房價有機會回到較合理的水位。這時候,建商不能只停留在「順勢而為」,而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合理房價的基礎上,進一步讓消費者買得起、住得好。
 

提供可負擔的產品

規劃總價可控的小宅與中型住宅,滿足首購與剛性需求;在地段選擇上,兼顧交通便利與生活機能,降低居民的通勤與生活成本。
 

堅守品質標準

即使價格下調,也不犧牲建材等級與施工品質;導入耐震、節能、智慧化等功能,提升居住安全與舒適度。
 

創造社會價值

積極參與社會住宅與公益建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都市更新中保留社區記憶與文化特色,提升居民對城市再生的認同感。
 

建商的實踐路徑降成本提品質對地主及客戶讓利

品嘉建設長期奉行「物超所值」的理念:同樣價格,我們提供更好的地段與建築水準;同樣規格,我們的價格更具競爭力。
為了落實這個理念,品嘉已經啟動三大行動計畫:
 

1.全面成本優化計畫

擴大國際直購與集中採購,降低材料成本;提升施工效率與精準度,減少誤工與浪費;採取模組化施工,在品質與速度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2.品質與規格雙保證

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全面維持建材等級、工法標準與品質監控;所有建案全面導入耐震與節能設計,確保住宅安全與永續性。
 

3. 2026年讓利計畫

待成本優化計畫全面落地後,自2026年起,品嘉所有的都市更新與改建案將在維持規格不降的前提下,主動讓利,並伴隨政府行政效能的改善,增加讓利幅度,讓降價成為推動都更與改善居住環境的助力。
 

與政府政策的正向互動

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若要成功,必須與產業界形成正向循環。政府負責創造制度誘因與市場環境,建商則要透過效率提升與價格合理化來回饋社會。
 
對政府而言,房價穩定、民眾能負擔、政策順利落實是最重要的目標;對建商而言,合理房價、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積極參與公共與社會建設,則是贏得政策支持與市場信任的關鍵。
 
品嘉期盼透過降成本與未來的讓利計畫,不僅呼應政府政策,也讓市場看見建商自律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共創健康房市的新時代

未來的房市競爭,不再只是「比地段、比規格」,而是「比效率、比誠意、比責任」:-效率:誰能更快、更精準、更低成本地完成建案。
 
-誠意:誰願意在合理房價基礎上進一步讓利給民眾。
 
-責任:誰能在城市發展與居住正義之間找到平衡點。
 
品嘉建設將與志同道合的產業夥伴以此為核心價值,與政府、社會攜手,推動台灣房市邁向健康、永續與公平的新時代,讓更多家庭擁有合理價格、優質規格與幸福感兼具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