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房價要跌了?不是台北、新北!胡偉良:投資客退場,「這3縣市」跌最慘,恐大跌10%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一、央行政策:穩利率、嚴貸款、壓投機、保自住

2026年,中央銀行的政策主軸仍是「穩利率+嚴管貸款結構」。雖然全球降息趨勢漸起,但台灣考量通膨與金融穩定,降息空間有限。央行將持續限制多屋族與高價住宅貸款成數,首購族仍享部分支持政策。在此環境下,房市價格若出現修正,主要原因不在利率劇降,而是成交量疲弱、議價空間擴大。
 

二、房地產供給:交屋潮壓力續增

根據內政部資料,2024年建照核發約15.6萬宅、使照量創下29年新高,意味2025至2026年交屋潮將持續湧現。大量完工物件將形成短期供給壓力,尤其集中於非蛋黃區及規格落後產品。因此,2026年市場將明顯出現「產品分化」現象:地段好、規格高的新成屋仍具支撐力;相反地,外圍區域的中大坪數、規格老舊案場將面臨價格鬆動與銷售壓力。
 

三、民間遊資:偏好安全資產,謹慎進場

雖然M2年增率仍維持約5%,整體流動性尚稱充裕,但放款年增率明顯放緩,顯示資金未強勢湧入房地產市場。民間遊資傾向流向高現金流與安全性資產,如都更宅、出租型產品或穩定收益型物件。投資性買盤趨於保守,市場焦點轉向「資產保值」而非「價差投機」。房地產已從投機型市場逐步回歸基本面,價格波動將更趨理性。
 

四、購屋慾望:民眾信心低迷,觀望期延長

根據多家房價指數調查,2025年下半年起,全台多數區域價格已出現連續季跌跡象。2026年民眾對房市信心維持低檔震盪,消費者「看跌房價」比率達50%,遠高於「看漲」的20%。換屋與投資型買盤觀望期延長,自住型買方成為主力。生活機能佳、交通便利的蛋黃區仍有穩定剛需,但蛋白、蛋殼區要吸引買氣,勢必得讓利5~10%甚至更多。
 

五、房市景氣:量縮價穩、區域分化

2026年全台成交量預期持平或再減5~10%。市場結構以自住與換屋為主,投資性交易退場。官方房價指數仍維持高檔,但民間即時數據顯示,北中南多數區域已進入「緩修正」階段。雙北核心地段房價持平±3%;台中、台南、高雄跌幅則可能達5~10%。中南部因推案量大、供給集中、外圍區域需求不足,成為調整主戰場。
 

六、經濟景氣:成長放緩但未衰退

主計總處與IMF預估,2026年台灣GDP成長約2%~2.8%,屬「放緩但非衰退」。製造業與出口動能疲弱,半導體與AI產業仍為支撐主軸;傳統產業普遍衰退,內需成為穩定力量。在人口老齡化與儲蓄率高的結構下,財富集中於低風險偏好的老年族群,導致長期利率維持低檔。未來房市將逐步轉為「醫療圈、交通圈」取代「學區房」的價值主軸。
 

七、胡偉良觀點:進入「高原轉分化」階段

2026年的房市,不會出現劇烈崩盤,也難見報復性反彈。市場已從投機高峰回歸理性,進入「高原轉分化」的新時期。政策不鬆、供給續壓、資金挑剔,讓房市走向更健康與務實的發展軌道。核心地段具抗跌性,邊陲產品必須以價換量。對建商而言,唯有透過強產品力、快去化與穩資金,才能在修正期中守穩基本盤,並在下個景氣循環中率先重回成長軌道。
 

後記:

市場總在樂觀與悲觀間擺盪,而我的角色,是成為那個「說真話」的建商。憑藉對市場第一手的掌握,我試圖打破業者必然「唱多」的刻板印象。我的文章不談華麗的銷售話術,只從數據與趨勢出發,帶您看清房地產的真實面貌——無論未來是晴是雨,我們都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