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政府都更改建是降低房價最務實的解決方案!胡偉良曝8大關鍵優勢:房價才會回歸合理範圍

品嘉建設集團創辦人 胡偉良|文章來源:風傳媒

近年來,台灣房市高漲不下,房價動輒數百萬元起跳,讓多數家庭感到沉重。政府長期以來傾向以「打房」政策回應,但結果卻是天怨人怒,既傷害了民眾購屋信心,也使得產業鏈陷入緊縮,對經濟發展並無助益。事實上,唯有藉由擴大內需、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才能真正從供給面入手,平抑房價並改善居住品質。以下將從多個面向來說明,為何都更改建是降低房價最務實、最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一、容積獎勵提高供給,攤薄土地成本

在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地成本過高。都市更新後,政府往往會提供合理的容積獎勵,讓新建案可增加樓地板面積。這樣的機制,使得土地成本能被更多戶數攤分,平均下來,每戶的房價就能降低。
同樣一塊土地,如果原本只能蓋 50戶,經過容積獎勵後可以興建75戶甚至100戶,等於在不增加土地成本的情況下創造更多供給。這種方式能直接降低單位成本,對房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二、分回機制降低外購需求

在都市更新計畫中,原本的住戶可透過權利變換或協議合建,分回新屋。這代表原本需要另購新屋的居民,不必再投入市場爭搶供給,而是直接在原基地獲得符合現代標準的新房。
這樣的制度有兩個好處:一方面保障了原住戶居住權益,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市場上的新增需求壓力,使房市交易量更趨平穩。當更多人能透過都更分回新屋,而非擠進市場購買,房價自然會獲得壓抑。
 

三、年輕族群透過繼承與贈與取得新屋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繼承與贈與成為年輕世代取得房產的重要來源。如果老屋經過都更改建,原本破舊不堪的建築將被替換為高規格的新屋。當這些新屋透過繼承與贈與流入市場,年輕人便能以更低的成本取得住宅,不必再額外進場購買。
這一點對於改善「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困境尤為重要,因為它在無形中降低了世代之間的資產差距。
 

四、大規模街區改建提升價值並降低費用

個別小規模的更新案,往往因為面積有限,難以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導致成本不易壓低。相對而言,若推動大規模的街區改建,不僅能夠有效整合資源,也能讓施工、規劃、公共設施配置更具效率。
這樣的規模經濟效應,能大幅降低建造成本,使每戶房價更具競爭力。同時,整體街廓更新後的市容改善,還能提升區域價值,帶來城市整體升級。
 

五、供給大幅增加,穩定市場預期

房價暴漲往往來自供給不足。若透過大規模推動都更,每年能穩定釋出超過 15 萬戶新屋,那麼市場就能進入「供給充足」的穩定狀態。
當供給量足以滿足需求,民眾對於房價的上漲預期就會降低。預期心理一旦改變,投機炒作也會失去空間,房價自然趨於合理。
 

六、核心地段供給增加,帶動房價均衡

台灣房價之所以高居不下,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蛋黃區新屋供給有限。都市更新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在市中心與蛋黃區直接釋出大量新屋。
當蛋黃區供給增加,需求被滿足,市場就不再出現過度外溢現象。這能拉低蛋白區與蛋殼區的相對價格,達到房價均衡的效果。換言之,都更不僅僅影響單一區域,而是能藉由供給的重分布,重塑整體房市結構。
 

七、提升住宅品質,扼止投機炒作

容積獎勵的另一個效果,是要求新建住宅必須符合更高的建築規格。例如耐震、安全、無障礙設計、綠建築等。大量的都更案完成後,市場上將釋出一批「高規格好宅」。
這些住宅不僅品質更佳,也更符合民眾的居住需求。當市場充斥高規住宅時,投機炒作舊屋或低品質產品的空間將被壓縮。長遠而言,這會促使房價回歸理性。
 

八、鼓勵中小建商投入,促進良性競爭

房市要健康,不是只有大建商獨佔舞台。若藉由政府政策支持,讓更多中小型建商能參與都更,就能引進更多具技術實力與管理能力的優質業者。
在競爭環境下,建商將被迫降低毛利率,透過規模化、標準化與效率提升來求生存。這樣的市場氛圍,將有助於全面壓低房價,讓房屋回歸居住本質,而非單純投資商品。
 

九、胡偉良觀點:都更是平抑房價的最佳內需政策

品嘉建設胡偉良說明,回顧過去,政府總是以「打房」作為控制房價的手段,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壓制需求並不能改變供給不足的結構,反而容易造成市場信心崩解與經濟衰退。
相較之下,擴大內需、推動都市更新、危老改建與婚育宅,才是治本之道。它不僅能釋放大量供給,降低成本,抑制房價,更能帶來城市升級、提升居住品質。
 
因此,我們支持將都更、危老改建及婚育宅納入擴大內需政策,並誓為政府的後盾。藉由成本降低、毛利率下降,我們將協助政府平抑房價,讓更多台灣家庭能夠「住得起、住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