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表面平靜的台灣房地產市場,正滑向一場靜默的風暴中心。/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表面平靜的台灣房地產市場,正滑向一場靜默的風暴中心。2025年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創下近10年新低,雙北、新竹、高雄等主要市場交易量較去年同期萎縮逾25%。與此同時,新屋與舊屋待售存量卻分別激增18.7%與25.4%,供需失衡的剪刀差不斷擴大。當政策制定者仍滿足於房價數字的「表面穩定」時,市場底層已傳來結構斷裂的刺耳聲響——建商爛尾、資金斷鏈、槓桿失衡的危機正在靜默中蓄積破壞效能量。
 

一、危機四伏: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1. 交易冰封與供給海嘯的死亡交叉

房市危機的本質並非僅由價格定義,更由流動性枯竭顯現。
2024年起,台灣房市交易量呈現「斷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延續萎縮態勢,新北市預售屋銷售率從66.3%暴跌至53.3%,桃園從55.9%下滑至44.3%。
當市場失去流動性,價格便成為虛幻的符號。與此同時,前兩年累積的預售案如潮水般湧入交屋市場,形成「供給海嘯」。新北蛋白區、臺中海線等地已出現建商降價拋售餘屋的現象,價格鬆動從點狀蔓延為區域性趨勢。
 

2.建商資金斷鏈與爛尾樓風險

在交易凍結與融資緊縮的雙重夾擊下,中小型建商首當其衝。
 
銀行對營建業授信態度趨嚴,央行六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將購地貸款限貸5成、餘屋貸款限貸4成。資金血脈被截斷直接誘發行業生存危機,部分開發商已傳出違約停工,爛尾樓風險從個案擴散為系統性威脅。
 
更嚴峻的是,2022年央行要求建商申請建地貸款後須在18個月內動工,迫使大量工程集中啟動,如今面臨銷售停滯,庫存壓力轉化為財務黑洞。
 

3. 家庭債務懸崖與青年房貸陷阱

在政策鼓勵下,年輕族群通過「新青安貸款」購入總價1,100萬至1,500萬元的房產,卻埋下長期財務隱患。
 
寬限期結束後,借款人月還款額驟升至3.4萬至4.2萬元,遠超合理負債比。若遭遇經濟下行、收入減少或利率上升,這批「脆弱負債族」極可能成為斷頭拋售的主力軍。
 
15年後的教科書中或將記載:「2021~2028年的房市泡沫,源於錯誤貸款政策與對自身購買力過度自信的年輕買家」。
 

4. 外部環境惡化與支撐力瓦解

台灣經濟對出口的依賴使其房市與全球波動深度繫結。臺綜院已下修2025年經濟成長率至2.9%,主因是美國關稅政策導致「提前拉貨效應消退後,實質痛苦將在下半年顯現」。
 
更令人憂心的是,穆迪調降美債信用評等,美債倒債風險若爆發,將引發遠超2008年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當科技業榮景受創、出口引擎失速,房市最後支撐點恐將崩塌。
 

二、政策侷限:當調控手段淪為危機催化劑

當前政府調控存在三重矛盾:

  • 信用管制誤傷剛需:央行限制第二戶貸款成數(特定地區第二戶限貸六成)、第三戶以上限貸四成,雖抑制投機,卻也導致首購族與換屋族融資困難,市場良性需求遭扼殺。
  • 稅制改革力道分散:房地合一稅2.0雖抑制短期炒作,但持有稅改革(房屋稅差別稅率2.0)對多屋族的稅負增幅仍不足迫使空屋釋出。
  • 社會住宅供給滯後:12萬戶社會住宅目標尚未完全落實,租金補貼雖擴大至50萬戶,但對房價的替代效果有限,無法緩解底層居住焦慮。
    當政策以「打房」為單一邏輯,卻忽視市場流動性修復與供給優化時,其本身可能加速危機爆發。正如經濟學家Lawrence Summers警示:「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不是價格跌了而已,而是整個經濟機制被關閉。」

三、結構性破口:為何房地產危機會引爆系統性風暴?

與其他經濟風險相比,房地產危機具備三重「毀滅性特質」:

1. 高槓桿傳染性:房地產部門槓桿率普遍超過70%,一旦價格下跌10%,大批貸款將跌破擔保品價值,引發銀行資產惡化與信貸緊縮。
 
2. 產業鏈連爆性:營建業關聯鋼鐵、水泥、傢俱等62個子行業,佔GDP比重逾15%。房市崩塌將觸發產業鏈失業潮與消費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3. 修復長期性:歷史證明,房地產崩盤後需數10年修復。日本「失落的30年」始於1991年房市泡沫破裂,中國恆大危機後新房銷售規模縮水近半且未見復復蘇。
 
對台灣而言,最致命的隱患在於家庭資產過度集中於房產。據央行統計,房地產佔家庭總資產比重達65%,一旦價格大幅修正,消費與投資將同步凍結,經濟瞬間失血。
 

四、解方:從「抑制需求」轉向「創造健康供給」

要避免危機惡化為災難,需啟動四維改革:

1. 精準釋放流動性:鬆綁首購與換屋族貸款限制,建立「風險分級授信」機制,讓剛需成為市場穩定器,避免政策一刀切導致市場窒息。
 
2. 供給側改革:加速都更與危老重建,簡化行政程式、提供稅負誘因與容積獎勵。通過新增優質供給平抑房價,同時創造就業與經濟動能。
 
3. 建商風險防火牆:設立預售屋資金信託與工程進度聯管機制,要求建商提供完工保證,防止爛尾樓蔓延。
 
4. 透明化預警系統:升級實價登入即時性與精確度,由國發會建立「房市健康指標」(空屋率、供需比、槓桿率等),設定紅黃燈預警機制。
 

胡偉良觀點:台灣房市並非必然走向崩毀,但每一步遲疑都在為深淵鋪路

品嘉建設集團胡偉良觀察,當政策仍在「打房」與「救市」的二元對立中搖擺時,建商的資金鍊正一根根斷裂,年輕房奴的寬限期正一秒秒流逝,國際市場的黑天鵝正一群群逼近。
 
歷史經驗昭示,房地產危機從不會溫柔著陸。當東京房價在1991年崩塌時,沒人相信衰退會持續三十年;當雷曼兄弟在2008年破產時,也沒人預料全球經濟會被拖入深淵。台灣若不能從這些歷史切片中讀懂警示,恐將親手將自己寫入下一本教科書的反面案例。
 
此刻需要的不是更多打房口號,而是一場從「對抗市場」轉向「重建市場機能」的思維革命——
 
因為真正的居住正義,永遠建立在健康而非扭曲的市場之上。
 



原文網址: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