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嘉建設

台灣房市陷泡沫危機!交易量腰斬、建商違約爛尾,胡偉良給4大解法:否則恐釀經濟風暴

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在各種經濟風暴之中,房地產危機無疑是最具破壞性、最深遠、最難以收拾的一種。(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各種經濟風暴之中,房地產危機無疑是最具破壞性、最深遠、最難以收拾的一種。它不僅牽動著金融體系的穩定,更直接衝擊人民的資產、企業的信用、銀行的存亡與政府的財政基礎。
 
回顧歷史,不論是19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或是近年來的中國恒大與碧桂園風暴,無一不是因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金融鏈斷裂,最終拖垮整體經濟的慘痛教訓。台灣此刻的房市走勢,若持續無視、誤判與錯誤干預,亦極可能重蹈覆轍,釀成難以承受的系統性風險。
 

一、台灣房市已出現危機徵兆

目前台灣房地產的表面現象看似平穩,價格並未明顯崩跌,**但這正是最危險的「靜默期」——成交量急凍、預售屋餘屋堆積、建商去化不易、投資退場觀望,**這些都顯示出房市已陷入實質性的危機狀態:
 
**1.交易量腰斬:**根據內政部不動產交易資料,2024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創下近10年新低,2025年上半年更持續低迷,雙北、新竹、高雄等主要市場皆明顯萎縮。
 
**2.供給壓力急遽升高:**前兩年大量預售案已陸續交屋,2025年交屋潮形成結構性供給爆炸,造成建商急於拋售成屋、餘屋,價格鬆動趨勢已在部分區域(如新北蛋白區、台中海線)浮現。
 
**3.資金斷鏈風險浮現:**建商營運壓力急遽升高,部分中小型開發商已傳出違約或爛尾,銀行對營建業授信態度趨嚴,市場信心快速下滑。
 
**4.信貸收縮與政策鎖死:**央行與金管會持續祭出集中度管理、限貸令等手段,雖欲壓抑投機,但也讓真正有剛性需求的購屋族難以承貸,市場資金斷流,無法正常運作。
 

二、為何房地產危機最致命?

相較於股災、通膨、匯率震盪等其他經濟風險,房地產危機之所以特別危險,關鍵在於它的高槓桿性、連動性與拖累性:
 
**高槓桿性:**房地產交易普遍倚賴貸款,個人負債比高、建商融資依賴度重,一旦價格修正,資產負債表惡化,將迅速造成信用崩盤。
**連動性強:**房市與金融、營建、鋼鐵、水電、就業、消費皆高度關聯,房市一崩,相關產業同步沉淪,形成連鎖效應。
**拖累性久:**房地產修復周期長,信心一旦破裂,短則3年、長則10年以上都難以回復。日本「失落的30年」、中國近年樓市斷崖就是活生生例子。
因此,政府不能抱持「價格撐住就沒事」的僥倖心態,也不能一味從政治角度操作「打房與否」,而是應以國家整體經濟安全為優先,務實面對房市現況,化危機為轉機。
 

三、政府應當立即作為的四大建議

為避免房地產危機惡化為經濟海嘯,筆者提出以下四點政策建言:
 

1.解除信貸鎖死、回復市場機能

現行的貸款限制政策(如選擇性信用管制)雖出於反投機考量,但在交易量凍結、剛需買方無法入市的狀況下,已形成市場性資金窒息。**政府應針對首購、換屋族鬆綁貸款條件,讓市場恢復流動,**避免良性需求遭誤殺,導致價格扭曲下修。
 

2.擴大都市更新、以供給取代管制

解決房市不平衡的根本不是限制需求,而是加速供給。**政府應全力推動都更與危老改建,透過制度簡化、稅負誘因、容積獎勵與行政協助,**提高供給效率,既改善老屋風險,也促進建設與就業,創造正向循環。
 

3.強化建商風險控管機制

應設立預售屋風險管控制度,**要求建商於開案前具備完備資金計畫與工程保證,**避免資金斷鏈爛尾風險擴散至一般民眾與金融體系。同時,金融機構也應提高對營建業授信審查標準,控管系統風險。
 

4.建立真實房價與市場預警機制

目前市場資訊嚴重失真,**政府應強化實價登錄即時公開性、透明性,並由國發會或金管會設立「房市健康指標」,**針對供需比例、空屋率、投報率、信用風險等項目建立紅黃藍燈機制,及早預警,主動因應。
 

四、胡偉良觀點:台灣正處危機邊緣,勿再自我麻醉

2025年的台灣,正面臨內外夾擊的雙重壓力——**外有美中貿易戰升溫、關稅與匯率震盪,內有經濟動能不足、實質薪資停滯與青年買不起房的社會壓力。**而若房市再崩、信心再碎,勢必將演變成全面性經濟災難。
 
誠如美國經濟學家魯賓(Lawrence Summers)所言:「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不是價格跌了而已,而是整個經濟機制被關閉。」
 
政府應深切警惕這一點,不僅要及早因應,更要轉守為攻,**改變錯誤的「打壓為主」政策思維,以活絡市場、增供為目標,**才能避免最致命的風暴來襲。
 

原文網址: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105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