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胡偉良:為什麼台灣急需都更?從高齡社會與住宅危機談起

根據近期的調查報告,全台高達 98% 的長者選擇在宅養老,但其中有 75% 居住在無
電梯的老舊住宅中。這樣的數據令人警覺,顯示出台灣住宅老化與結構不良的問題已到了無法再拖延的地步。特別是當高齡化浪潮來襲,老年人在缺乏無障礙設施與居住安全的環境中生活,無異於一場慢性危機。
都市更新不應再被視為建商圖利的工具,而是全民共同面對高齡化、災害風險與居住品質問題的解方。尤其在都市核心區域,許多屋齡超過四、五十年,乃至更老的老舊公寓,不僅缺乏耐震設計,更面臨漏水、壁癌、管線老化等問題,直接威脅住戶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一、老屋問題已不容忽視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目前約有 480 萬戶屋齡超過 30 年的住宅,其中大多數從未接受補強與改善。這些老屋常見以下幾種風險:
- 結構耐震力不足,易在強震中倒塌;
- 無電梯設備,對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極度不友善;
- 管線老舊,可能造成火災或漏水事故;
- 天花板、牆面壁癌剝落,影響健康與安全。
這些問題若未藉由都市更新加以改善,將導致災害來臨時的嚴重損失與後悔莫及。
 

二、少子高齡化與家庭結構改變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5 年長者人口將突破 20%,並預計在 2040 年以前達到每
3人就有一位長者的超高齡社會。隨著家庭結構變遷,老年人無法再完全依賴子女照護,獨居比例上升。在這種背景下,居住環境的安全與便利性顯得格外重要。無障礙設計的住宅需求大幅提升,但現有住宅條件遠遠跟不上需求。若不藉由都更大規模改善現況,未來台灣將陷入「高齡與居住危機並行」的困境。
 

三、房市結構需從「增量」轉為「改善存量」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都市擴張空間趨於飽和。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開發郊區農地,不如優先處理市中心老舊社區的更新重建。透過都更,不僅能讓民眾享有更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也可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重建都市經濟活力。
更新後的建築不僅擁有較佳的結構與防災設計,也提升都市美學與社區認同感。更重要的是,政府可藉此導入智慧建築與綠能政策,打造更符合永續發展的都市生活樣貌。
 

四、不能再被「貪婪、怕吃虧」的心態所綁架
 

都市更新常見推動困難,最大的阻力來自少數釘子戶。這些人多因為「錯誤期待比較心理對建商不信任等因素」而拒絕整合。最常見的就是「愈晚簽,分得愈多」的迷思,使整合時程一拖再拖。
然而現實中,拖延只會帶來更多風險與成本上升。政府與社區應強化溝通機制,讓住戶理解都更是全體利益,而非零和對抗。
品嘉建設在各案推動中皆設有透明評估與公開說明會,就是為了建立住戶對更新計畫的信任與共識。
 

五、都市更新是國家級社會工程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都市更新:它不是單一建商的營利行為,而是全體社會為改善環境、促進安全與照護高齡人口的共同任務。每一個被更新的社區,都是整體城市品質提升的一部分。以品嘉建設為例,目前已在台北各區推動超過 18 件都更案,堅持「**良心品嘉,祝您成家」**的理念,不為短利、只求長治久安。高規設計、透明制度、穩健施工,是我們對居民的承諾。
 

六、呼籲政府與社會共同行動
 

政府在政策面也應該擔任更積極的角色,包含:
 

  • 放寬銀行貸款對都更案的成數與條件
  • 加速行政核准流程,減少等待時間
  • 設置都更「推動」中心,專責協助社區整合與溝通
  • 推出中高齡住宅政策,結合社會住宅與醫療資源
    胡偉良強調唯有全方位配套,都市更新才能真正加速推動,進而改變台灣的住宅環境命運。

結語:
都市更新不該只是建商的口號,而是全民的共識。若我們再不積極行動,等待的將是下一場地震、火災或結構崩壞時的悲劇。現在正是改變的最好時機,讓我們共同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安全、宜居、有尊嚴的台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