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胡偉良觀點:假如台灣房價下跌30%,會發生什麼事?

近期有某建商以錯置定錨方式宣稱旗下建案「讓利」3成,他們的做法一方面是拿他們江翠重劃區的建案去和新板特區毫宅做對比,之後再用7折房價的「讓利話術」去吸引潛在客戶,很多還沒買房或買不起房的,初期可能會覺得高興,認為市場的房價下跌了,自己有機會可以買房了,其實等房價真的跌3成,會發生下列狀況呢?
 

一、家庭資產蒸發,消費信心崩盤
 

台灣民眾的財富結構中,超過七成集中在不動產。一旦房價下跌30%,不僅家庭
資產大幅縮水,還可能使許多高成數貸款的購屋者陷入「負資產」困境,即房子
現值低於貸款餘額。這樣的資產崩壞會導致消費信心急遽下滑,民眾對未來悲觀,
消費與投資趨於保守,內需經濟首當其衝,陷入緊縮。
 

二、銀行體系承壓,金融風險升高
 

房貸是銀行資產中的主要成分,一旦大量房產價值下修,可能引發逾期放款(NPL)上升與資產減損。部分房貸族若選擇停繳、斷頭,更會造成銀行資本緊張、財務風險擴大,甚至出現金融機構倒閉潮,引發更大規模的金融動盪。
 

三、建築與相關產業凍結,失業風險升高
 

房價下跌將使得預售案與新成屋案銷售停滯,建商因成本無法回收而延工、停工,
造成營建產業大幅裁員與倒閉。房地產相關上下游,包括設計、營造、建材、裝潢
、仲介、金融服務等產業鏈都將受到重創。
 

四、地方政府財政受創,建設停擺
 

地方政府極度仰賴房地產帶來的地價稅、房屋稅、土地交易契稅等收入來源。一旦
房價崩跌,地價調整將導致稅收銳減,影響地方預算與公共建設推動,甚至影響教
育、交通、社福等基本服務。
 

五、社會與政治穩定受到挑戰
 

當房價大跌,已購戶將深感不公平,甚至出現大規模抗議或法律訴訟潮,尤其是預
售戶若房屋尚未交屋即產生嚴重價格落差,更會引發消費者信任崩潰。此外,建商
與住戶的爭議頻傳,房市信心全面瓦解,將進一步衝擊選舉與政治穩定。
 

六、政府若善加引導,或可化危機為轉機
 

儘管房價大跌帶來連鎖災難,但若政府及時出手並妥善引導,仍可能轉化為重建房
市與經濟結構的契機。包括推動都市更新、補貼首購族、增加社宅、改革預售制度
等,都是可行方向。
 

胡偉良觀點:比崩盤更可怕的是制度失能
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指出:「房價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崩盤才是公平,而是應
該回歸理性、品質與信任體系。當民眾不再信任預售制度、不再信任整合機制、不
再信任政府調控能力,那麼即便房價再低,也無法保障年輕人買得起、城市發展得
穩。」
他認為,真正的改革之道,在於制度設計的修正與執行力的提升,例如:預售制度
改革、都更流程簡化、加強監理與資訊公開、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等。唯有如此,才
可能在避免崩盤的同時,讓房市回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